第(2/3)页 1:对于你说的这种材料的电流密度小的问题(也就是每立方厘米,可能只有0.5毫安培的临界电流),我猜想,这就是用于制作超低电流芯片的良好材料。 时间上的秒,可以有毫秒,可以有纳秒,可以有皮秒。 那么为何电流上就不能有毫安培,纳安培,皮秒安培呢? 芯片本身运算,并不是需要使用到几百安培,几千安培,怎么说呢?芯片本身要追求最高性能,也就是处理任务峰值时的单芯片能力,也追求最高节能,也就是处于任务谷值时单芯片的最少用电量。 既然芯片需要足够小,那么就可以研究弱电专项芯片,生物电本质就是弱电,前面就讲过,这种芯片不是用于计算机行业,而是用于医疗行业。 前面也说过,把第二类超导体当做电流行业的显微镜不好么?既然没法达到百安培,千安培,那就研究纳安培和皮安培的研究咯,千万亿分之一安培的电流应用,从能耗本身来实现最低能耗。 工程本身就是追求用更少的材料,直到少到不能少的材料使用结构来完成某些事情,只是有时为了安全考虑,还要留下一些干扰应力方面的厚度需求,才导致不能真就用最少的材料来承受最多的力。 2:现在是纳米时代,计算机芯片就是在不断追求单一电子元件尺寸无限接近1立方纳米;对应的,超导体本身也可以追求纳米。 3:第一类超导体在地球和靠近太阳的行星上可能不适用,然而在海王星和天王星这类表面有很多液态气体海的天体上,可以大量应用这些低温超导体,我没上过大学,我承认不懂大学,但同样作为一个学者,要知道这个世界很复杂,跨学科是因为世界很复杂,并不是为了跨学科而跨学科;做学问和做研究眼光要放长远,我们不仅有地球,还有太阳系,在大胆一点,还有银河系。 4:让第一类超导体做第一类超导体能做的事情,让第二类超导体做第二类超导体能做的事情,不要想着用钒、铌和钽,去替代其他超导体的工作,氧气有氧气的作用,氢气有氢气的作用,不要想着用氢气去替代氧气,也不要想着用氧气去替代氢气;既然第一类超导体的电流可以很高,但同时也需要有足够低的环境温度,那就应用在海王星和冥王星等表面温度低,地表一定深度一下温度也低的天体上;既然第二类超导体的电流需要足够低,也可以承受足够高的环境温度,那么就应用在环境高的地方;另外,说一下我的猜想,你说第二类超导体基本都是粉末一样,是不是因为密度的原因,导致固体之间表面积接触不多,这才限制了其电流?是不是有这么一种可能?使用一个凹字形的模具,和一个凸字形的模具,不断压下去,然后把粉末压成一个结块就可以提升其临界电流?;另外,目前人们更倾向于研究固体超导体,那么是否存在液体超导体呢?或者说可以应用于超导体的电解液,导电液体? 5:热能红外线会影响原子,目前已知的除了水,基本上大多数元素,都是热胀冷缩,也就是同样的大气压强环境,温度越高,则密度越小(更倾向于无限接近柔体,具备弹性,阻尼),温度越低,则密度约大(更倾向于无限接近刚体,具备硬度,韧性),既然高温是有热能红外线参与了,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通过控制热能红外线,就能调整其临界电流? 6:目前的元素周期表,都是从地球上采样的,以后会有月球的,火星的,其他天体表面采集到的元素周期表,说不定以后会在其他天体上找到地球上所没有的元素也说不定,宇宙这么大,无奇不有,说不定以后可以在某个如同水星一样最靠近恒星的行星上找到可以在3000摄氏度温度下呈现超导现象的材料。 7:我是一个科幻作家(纯属用有限的知识和无限的猜想瞎胡闹),各位有时间有兴趣,可以去看看我写的内容,当然,也有些内容存在争议,大可不必在意,因为我总想写些别人没有写的内容。 =如果火星是下一个小行星带=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