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美洲1866》


    第(3/3)页

    为什么要削尖脑袋加入美国科学院,自然是为了推广这些东西,只有推广出去,他才能镀金才能赚钱,才具有号召力。

    “我已经将斯坦福发电厂的考察结果递交上去,如果那些政客不是傻子,肯定能意识到这其中蕴藏的能量。”

    亨利认真道,“到时候我会想办法吸纳你成为美国科学会的会员,即便你不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但哪一个美国人不是移民的后裔?”

    这正是苏羽想要的结果。

    亨利在工厂里认真参观完之后,就提出开始研制无线电报,毕竟他可不是专门来看工厂的。

    尽管无线电报是基于他的研究理论,但真正上手的是苏羽,他只能简单打下手。

    在很多他看起来暂时没办法解决的地方,都被苏羽采取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来解决,毕竟后者是站在巨人的肩膀,剽窃了不少人的发明。

    不过整个实验室只有几个人,所以每天几乎都可以算得上加班加点在工作。

    持续忙碌半个月后,搭建了一个粗糙但实用的实验装置,因为赶时间,所以苏羽都尽可能往大了整,看上去就是大黑粗的装置。

    尽管莫尔斯在1837年就成功地发明电码,而且也建立长距离的通讯网和横跨大西洋的电缆。

    但架电线、铺电缆都是很费事的事情。

    所以,亨利对这种不经电线电缆而直接传递信息的方式,有着前所未有的激情。

    眼看着这套看上去实在是太简陋的机器成功鼓捣出来,他显得很激动:“伙计,咱们这就成功了吗?”

    “大概也差不多。”苏羽说道,“但因为我们赶时间,没有制作太精细的,但我认为已经实现了通讯,发射台距离这里大概有1英里,现在我们点火通知发射台那边发送信号吧。”

    说完,他亲自点上院子里的一堆火,他要用这种方式让发射台那边看到,并通过发报机向这边发送电码。

    很快,守在发射台那边的人就通过望远镜看到院子里生起的浓烟。

    几秒钟后,一阵嘀嘀嗒嗒的声音就通过蜂鸣器传来。

    因为赶时间鼓捣,没时间让发射、接收机采取更复杂的调制解调能力。

    所以采用的通信模式是莫尔斯电码——以火花式发射机、阻尼波的形式发射的莫尔斯电文作为通信方式,它和有线电报的形式类似,只能传递“0”和“1”这两个状态。

    当年莫尔斯发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那份电报只有一句话:“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迹!”

    要不是怕亨利看出自己脑后有反骨,他还打算发:“中国人发明了无线电报!”

    这份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无线电报,上面也只有一句话:“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

    ……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