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两百二十斤,但还没晒干。” 方汀兰说道。 “去两成水分,实际上也就是一百七十多斤。” 杨信说道。 这些玉米实际上已经半干,百分之二十的水分是正常的,这样算起来哪怕用上他那套,这些玉米亩产也是很可怜,不过这是加了人为限制的,如果换到上田甚至上上田,那这个产量肯定会增加到两百斤以上,甚至接近三百,但这样的田就用不着种玉米,种水稻不是更好?哪怕种粟也能毛收两百斤以上,而且这个产量是付出大量劳力科学管理之后的,如果粗放化种植,在这种中田估计也就一百斤甚至更低,这就基本上是清末北方玉米的亩产了。 “那这还不如麦子啊!” 许显纯好奇地说道。 的确不如麦子,甚至不如粟,北方粟的产量一直是最高,其次是高粱,不过高粱种的较少,但粟是普遍种植,这东西在有水浇灌的上田,亩产最高甚至能达到两石,不过这个数字是小冰河期过去的十全老狗期间。中国古代农民平均每人生产的粮食数量,在十全老狗时候是最高,这是专家们研究出来,但紧随其后的却是被骂惨了的万历时候。 两者几乎相差无几。 但万历中后期气候实际上已经开始了变化。 “收完回头还得接着种麦子!” 和他比较熟悉的黄英说道。 “两熟?” 许显纯愕然道。 “那就不一样了!” 他紧接着说道。 的确,玉米目前技术条件下的确产量不高,一百斤上下是普遍情况,这个产量甚至低于一季的小麦,虽然低的并不算多,但却远低于一季的粟子,但问题是它让一熟变成了两熟,冬小麦这样的地一年产量也就一百,但加上玉米之后就成了每年稳收两百多斤粮食了。 而单季就算是种粟,这样的地每年也就是一石以内。 “这用种子还少!” 黄英说道。 的确,这是一个显著的优势。 这样实际上就是通过一年两熟,让原本的中田变上田,哪怕下田也不至于一年之内收三四斗了。 当然,下田玉米产量会更低。 可就算收个五十斤,那也一样会让下田变原本中田产量啊! 而且杨信种这个本身就是试验,他更主要是对种子进行改良,所以产量还是会继续提高,总之这个以后是要尽量推广,虽然地瓜产量更高,但那东西真不能当粮食,接下来天津那些田地全都改水稻和小麦轮种。 “可这个怎么吃啊?” 许显纯说道。 “玉米茬子粥,玉米面饼子,掺上野菜的窝窝头,对,以后诏狱的犯人就吃这个。” 杨信说道。 他耳畔悠扬的歌声响起…… 。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