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再二不可再三再四-《犯罪心理:罪与罚》


    第(3/3)页

    等到朱大姐好不容易感叹完,程功赶紧抓着这个空隙告辞离去。

    回到市区,程功才打破了一路的沉默,问道:“这起意外你怎么看?”

    “现在说什么想法结论都还为时尚早,不过三起意外都有些共同点:三名死者在遭遇意外的时候,除了林谢死时边君亦在场外,另外两起案件只能证明边君亦在附近,他有没有接近过死者,有没有做过什么,没有证据支持。

    我们都可以假设边君亦动过手脚。他这么多年发展下来,心思得有多缜密。从一开始还出现在现场,后来已经将自己从嫌疑人的行列中渐渐剥离出去。这样的人如果真是凶手,那就太可怕了。三名死者都是摔死的,这种死法的一大好处,就是说即便有凶手,凶手也绝对没有必要非得在死者死亡的一瞬间必须出现在现场,他可以远远地布好陷阱,然后就等着事件一步一步朝着他预定的方向发展。一次不成有两次,两次不成他还有第三次机会,可以说只要他愿意,他与死者,可以不死不休。

    这种手法作案的隐蔽性极高,哪怕我们推测出来,边君亦真的有问题,只要我们一天拿不出铁的证据一天就拿他没有办法。

    在国外,犯罪心理学的应用是得到法律的支持的,很多犯罪心理分析得出的结论,可以被直接用作证据,但在我们国家这部分的研究始终被认为是理论多过实际,即使我们分析出来的结论很正确,也必须要有其他的人证或者物证作为佐证,单独的犯罪心理分析结论是不可以用作呈堂证供的。这就给犯罪心理学的应用画了一个很小的圈,出了这个圈子,你理论再正确,都是不可能会得到法律的支持。

    如果在国外,哪怕没有物证,几起意外,警方一一罗列出来找出规律,三件以上的规律性作案,就可以认定为连环凶杀案,边君亦作为这么多起案件唯一的共同点,他就是凶手无疑。

    但在国内,呵呵,不好意思,你那全都是凭空推断。所以即便知道边君亦问题,想抓他,难啊!”

    这个话题有些沉重,当了警察之后才知道,有些事他们真的力不从心。他们想要做的,与法律赋予他们权利能够做的,中间有着大段大段的空白界限。有的时候不是警察不去作为,而是各式各样的规章制度束缚着他们的手脚,让他们即便想作为,也没有能力,不然等待他们的就是舆论的谴责和法律的惩罚。

    因此到了普通百姓的眼里,警察就被扣上了无能的大帽子。全国这么大,警察这个群体的基数也十分庞大,一旦他们在执法过程上有一定的瑕疵,就会立刻被曝上网,在网络喷子的刻意挑拨下,不明真相的群众便会跟风喝骂。殊不知唯一能够保证普通市民的安全,不受犯罪分子侵害的,恰恰是平时被他们骂得体无完肤的警察。(未完待续。)


    第(3/3)页